生产黄糊精酸法工艺与酶法工艺比较

[时间:2018-02-03 11:22:44] [点击:1333] [分类:企业新闻]

  早期生产黄糊精中酸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采用的酸有柠檬酸、氯化氢等。当变性淀粉悬浮液在高于糊化温度下与酸一起加热时,就会迅速水解。一般操作条件为: 135至150 摄氏度下处理 5至8分钟。随后进行中和、过滤、脱色及浓缩。生产黄糊精的酸法工艺中,α—1,4 和α—1,6 键被随机打断。水解的速度仅与操作温度和体系浓度有关。
  由于这种随机机制,酸法工艺可生成不同程度的变性淀粉水解产物,生产者无法控制黄糊精产品水解度的分布。而且酸法生产的麦芽黄糊精溶液在静置时由于长链线性大分子的聚集,易于老化、混浊。在现代工艺中,应使反应时间尽可能短,以减少副反应导致的不良色泽与风味。目前,酸法工艺主要适用于 DE>2的菊萄糖浆的生产。
  酶法生产工艺基本上都已申请专利。所用的酶主要是来自于芽孢杆菌的常温或高温α—淀粉醉。工艺流程如下:变性淀粉浆与酶混合后在糊化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再升温灭酶或加酸灭酶,中和后离心除去不溶性纤维,浓缩干燥即可。
  最佳操作条件通常与酶的来源有关。酶的特异性与专一性使产物分布较为均匀,由于α—淀粉酶是一种内切酶仅水解α—1.4键,所得黄糊精产品分子高度支链化,聚合度高的分子数目很少,线性大分子的长度不足以产生老化现象,没有混浊。
  同酸法相比,酶法更易于产生低转化率的变性淀粉水解产品或适合于进一步处理的淀粉液化产物,而且副反应少,条件温和,易于控制。但淀粉酶法水解并不是一个完全连续的工艺,可尝试使用固定化酶,其中的困难在干黄糊精淀粉需糊化,而糊化后的浆料粘度大,不易处理。